• 人才引进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新智慧校园
  • English

首页

教职工时政学习资料选编(总第三期)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08-12-18 阅读:

时政学习资料选编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宣传部编 二00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总第三期

编者按: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新的壮丽史诗。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08年12月18日,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本期时政学习资料选编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人民日报近期刊发的几篇重要评论文章,供各单位政治组织教职工学习使用。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3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我们党先后召开6次全国代表大会、45次中央全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扎实贯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成功开辟,裁减军队员额任务顺利完成,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军队、武警部队停止一切经商活动。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人民军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全面增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特别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

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发达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我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

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内生活准则和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朝气蓬勃,党的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3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

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今年以来,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这些都生动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我们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30年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正在并将进一步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充分显现出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一切亲身经历了这30年伟大变革并贡献了自己力量的中华儿女,一切关心祖国命运的华夏子孙,都有理由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感到自豪。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各条战线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积极努力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

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外国朋友和世界各国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此时此刻,我们要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把这一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永远铭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功绩!

同志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

(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我们党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发达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30年来,我们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3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改革发展为人民群众造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要始终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30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我们党带领人民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又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党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我们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五)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30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我们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我们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六)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0年来,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七)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0年来,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实行正确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全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活力。同时,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我们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八)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30年来,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全面分析判断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勇敢参与经济全球化。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

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进行处理,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我们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趋利避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既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九)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30年来,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前进,必须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我们既坚定不移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相协调,使改革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警惕和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我们要始终从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全面把握我国社会稳定大局,有效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十)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30年来,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

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要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

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全党思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我们高度重视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党和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牢记“两个务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同志们!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

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全党同志一定要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更加同心同德地奋斗,永远保持和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更深化、把握上更深刻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做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

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切实实施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各种风险,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抓好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切实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一定要坚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我们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我们的事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也要靠艰苦奋斗去开创、去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进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我们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做好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新知识,坚持求真务实,加强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我们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继续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切实改进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我们要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进一步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画卷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

同志们!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伟大的转折 历史的丰碑

3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一天,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无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还是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都是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在于,十年动乱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毅然决然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从这里起步,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打破迷信僵化,实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标志着党在新时期从实践到理论一系列伟大创造的开始,标志着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已经和正在随着实践的发展,日益充分地显示出来。这一伟大的转折,使中国人民从僵化中觉醒、从沉闷中奋起,扭转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极大地改变了每个中国人的未来。30年来,我们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前两步,正满怀信心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标识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更会以其所蕴涵的精神、所揭示的规律,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30年来,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我们党不懈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在一次次与时俱进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造就了中华大地30年辉煌巨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不朽的事业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奋斗。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的事业前无古人,但后需来者。30年前,老一辈革命家以大无畏的精神带领人民从困境中奋起,铸就了走向复兴的历史丰碑;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我们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温那一次伟大的转折,回首30年难忘的岁月,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从中汲取改革的激情和发展的力量。在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行者的智慧和勇气,更要在新的历史方位承继他们的事业和精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光辉灿烂的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原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8日01版)

任仲平:30年不变的时代呼声

——写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上)

(一)不平凡的2008年就要过去了。

当岁月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全球经济还未从金融风暴的阵痛中醒来。

“一切都崩溃了,价值已再难持守,世界上到处弥散着混乱。” 人们开始对自由资本主义重新审视,将探寻的目光转向地球的东方,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评论“中国模式”,打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时,距离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30年。

中国的复苏与崛起,曾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如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又“激发了世界关于制度的丰富想象”。然而中国的改革并非一路凯歌。30年来,我们曾驱散阴霾,信心百倍;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尽管我们遭遇了众多急流险滩,但改革开放的航向始终如一。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特殊时刻,改革开放正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善于从历史的遭遇中汲取智慧,于持续30年的变局中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下面的变革力量,在更大的视野里认识总结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学习并继承开拓者的勇气,那么我们对当下的一些问题就不会感到突兀和茫然,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也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力量。

哲人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30年风雷激荡的伟大变革,30载波澜壮阔的民族壮歌,从这段历史里,我们将触摸到怎样的永恒?

(二)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这30年?

有人说,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翻天覆地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时代。

1978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人物。它用48页的系列文章介绍邓小平和打开大门的中国,其开篇之作标题是《中国的梦想家》。

当时对“中国梦”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质疑:“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30年后,中国的发展冲破了许多预言家的设想,“航空母舰”在硬币上来了好几个“华丽的转身”。

这30年,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这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

这30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引领当代中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并将几代中国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和民族复兴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尽管每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个历史段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市场经济转型。3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三)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创造的奇迹,足以让历史学家着迷。解析这一奇迹的根源,不仅是专家研究的学术范畴,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现实需要。

十年“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情绪。女作家谌容在小说《减去十岁》里写到,根据上级指示,全国人民一律在档案中减去从“1966—1976”这十年,全部年轻十岁,所有人都找回了失去的时间。虚构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集体心理。而“时间焦虑”的背后,是中国与世界潮流的“时差”,是人们对改变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急切心态。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在果断实行全面改革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几句振聋发聩的话,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一句是:“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还有一句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以说,改革开放既是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实现从困境中奋起的唯一选择,又是赶上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融入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四)探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这场新的革命,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30年不变的时代呼声,有三个基本动力: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三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动力。

第一个动力,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个动力,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第三个动力,事关执政党的命运。三个动力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为有了这三个动力,改革开放才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历史规律。因为有了这三个动力,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才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有力提升。因为有了这三个动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中,30年的改革开放既充满希望,也包含曲折;既遭遇过激流,也掀起过波澜。但因为这三大动力,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的态度面对一切,30年一以贯之,“改革开放”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国家信念。

从这三个动力出发,分析我们社会的跨越,破解我们国家的进步,总结我们党的探索,就不难理解过去我们为何经历如此考验如此曲折,依然选择改革开放道路;就不难理解现在我们为何面对诸多困难诸多问题,还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五)30年来,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008年年初,在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一场继续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吸引了众多市民。有人认为:一个城市,光拼GDP缺少内涵。中山不仅要拼经济,还要拼文化,拼体育,拼环境,拼素质。有人建议:中山应该利用北接广州、南连珠海、毗邻澳门的区位优势,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

1978年年初,中山也曾进行过一次大讨论。小榄公社社员黄新文一家,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之余,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一年纯收入超过5000元。黄新文家庭副业的收入这么多,超过了集体劳动所得,这算不算资本主义?他走的这条路子到底对不对?一时间议论纷纷。

时隔30年,发生在中山的两次大讨论,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的发展和国民的进步。没有30年的物质积累和生活改善,人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底气和追求;没有30年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人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眼光和胆识;没有30年对外开放的历练,人们就不会有这样的视野和胸怀。

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30年巨变,固然可以从多方面用多视角来观察,但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亿万中国人从僵化中觉醒、从沉闷中?生,中国社会真正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

“看完蔚为壮观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后,我胸中仍激荡着中国鼓手带来的震动,这个国家的活力不可匹敌”,这是外国媒体的一篇报道。而联合国《2007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和社会概览》中指出,自2000年以来对全球增长贡献最大的,就是“中国的活力”。

这种“活力”,体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极为罕见的年均增速上,更体现在30年来每个中国人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改革开放30年,不仅是国家生命力迸发的30年,也是个人生存空间得以扩展、个体权利观念得以舒张、个人创造能力极大激发的30年。回望30年,留在记忆里的,不只是节节攀升的数字,恢宏壮观的篇章,更有一个个写满希望梦想、饱含时代温度的人生故事。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最大的民意。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与人民“捆”在一起,一开始就认清了自己的主体力量,一开始就围绕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展开。30年竞相迸射的“中国活力”,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对人民意愿的由衷尊重。

回首改革开放30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赖于人。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短短几年就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双休日走进普通劳动者生活,权利成为社会基本话题,乡村直选,户籍制度破茧,全国范围内人口大流动……在这个“人民共和国”的国度里,作为个体的人变得越来越具体。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30年改革开放成就瞩目,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希望在于,从当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到如今“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加快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对于人的认识日渐丰富,对于如何以改革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体会愈益深刻,“以人为本”成为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国家理念。

正因为此,对于13亿中国人而言,“要不要改革”的提问,才会得到不容置疑的回答;“坚持改革开放”,才会成为30年不变的呼声。

(六)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一次伟大转折,是社会主义的一次伟大创举。

“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改革开放前夕,总设计师打出沉重的问号。

当时,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小时起降2架,还搞得手忙脚乱;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

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是因为相信社会主义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给国家带来富强。如果总是物质贫乏、精神封闭、科技落后,社会主义又好在哪里?只有解放思想,冲破旧体制,打开国门,在与世界的激荡交流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以1978年为起点,中国开始与世界全面交流。改革开放让社会主义中国有了更大的视野,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了在人类文明大格局中寻找民族复兴之路的动力;它让我们更坚定地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有了走自己的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非公有制经济是“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得以最终确立,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社会主义找到了“中国特色”。

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这场变革几乎凝聚了我们对于时代、对于国内外历史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认识,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说,这是一条用人类先进思想成果,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而选择的强国之路。

30年前,外国媒体在介绍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时还不无疑惑:“让全球1/4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 30年后,他们自己作出回答:“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一个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经多次动荡、外来冲击,“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在短短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里,一个觉醒却让她走出很长一段路程。如此鲜明的历史反差,究竟奥秘何在?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七)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用始终如一的改革自觉,不断以改革回答改革进程中的难题。

30年前改革开放航程初启,正值“戊戌变法”80周年。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持续103天后以失败告终,改革者付出流血乃至生命的代价。展开历史卷轴,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中华民族虽不乏“载入史册”的改革之举,结局却鲜有善终。

20世纪70年代末中华大地开启的这场前所未有的新的革命,因为始终有执政党的坚持和引领,而拥有最坚实的政治保证,30年一气呵成,30年依然强劲。

从干部退休制度的试行,到3万多名非中共人士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从村民自治在广西罗城的小山村破土,到各大城市电视直播厅局级干部公选;从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入宪;从“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提出,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的践行……30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30年政治文明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伴随着执政党的自我完善。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事实上,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想像到的更窄。

回望30年,价格闯关,经济“软着陆”,“苏东剧变”,“八九风波”,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海啸……在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人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大智慧大勇气,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而今,面对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前景的种种预测,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表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自己的奋斗铸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今日中国,改革再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正如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德国前驻华大使康拉德•赛茨所说,中国总是一次又一次驳斥那些悲观主义者,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层,迎战问题的力量总是要比所面临的问题还强大。

(八)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中国现代化的百年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1928年,有“20世纪雨果”之称的法国文学家保尔•瓦莱里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由于我们对中国人的认识困惑不解,不知道应将他们列在世界文明体系的什么位置上。于是只好把他们列为另一个领域,编入另一个历史顺序中。

80年后,2008年8月8日,在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上,在南望故宫的国家体育场里,中国画卷徐徐拉开,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史诗般开幕。那一刻,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记住了一个文明的中国,认识了一个现代的中国。

让我们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放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卷和近代世界的“天下大势”中加以审视——

纵向看,这30年可以说是百年中国最少干扰、最快发展、最多实惠的时期。2008年堪称现代中国的一个节点。节点的一头连着过去100年,连着跌宕起伏的民族复兴之旅;节点的另一头,则是未来2年、12年、41年,那是中国人民的新期盼:再过2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再过12年,迎来全面小康;再过41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横向看,3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中国道路,丰富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让21世纪困于诸多发展难题的人类社会,在“拉美模式”、“休克疗法”若干探索之外,看到另一种可能——一种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可能、一种将世界文明潮流与自身发展进步相结合的可能。

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如今,他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九)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人们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也只有借助现在才能?望未来。

三十而立。如果我们将3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结果、一个“历史单元”,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集中地看到成就,看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程。如果我们将3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过程,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看到其间所经历的曲折,看到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所能做的是从历史充满变数的发展中,寻找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从时代充满挑战的拷问中,坚定我们始终不渝的选择——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未有穷期,中国还在路上。

(原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6日)

任仲平:历史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

——写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下)

(一)2009年正向我们走来。

这可能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

这一判断,是基于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在激流勇进30年之后,正全面驶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深水区”、“攻坚战”、“矛盾凸显期”、“改革在闯关”……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的航船一直在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清醒的危机意识中,在困难和矛盾的挑战中破浪前行。如果说30年改革开放,以举世瞩目的成就、前所未有的跨越,给国家以富强,给社会以进步,给人民以信心,那么我们也不讳言,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并非一路坦途,改革越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难题就越大。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光荣与辉煌,也留下追问和思考:如何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这是一段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积极参与的历史,也是一段我们曾经以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历史。30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或许能帮助我们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从短缺经济来,到充裕经济去。当年,有多少种商品,几乎就有多少种票证,小小方寸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冷暖。而今,票证与物质匮乏一起成为记忆,中国已步入琳琅满目的买方市场。

我们从温饱不足来,到全面小康去。“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样的千年梦想正越来越清晰。30年间,2.35亿人脱贫,中国人民跨过总体小康的门槛,开始了宽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从计划经济来,到市场经济去。1979年,邓小平同志一句话震惊四座:“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亿万中国人的共识。

我们从封闭经济来,到开放经济去。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我们在摒弃闭关自守的同时也抛弃了落后,在转向开放兼容的同时也走向了富强。

我们从“斗争”年代来,到和谐社会去。告别僵化沉闷,迎来生机勃勃;告别单调划一,迎来多元多样;告别“非友即敌”,迎来“和而不同”。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

(三)毫无疑问,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构成了我国30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背景。3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

我们的成就巨大,然而差距也还不小。

今日之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就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我们经受住汶川大地震的生死考验,书写了北京奥运会的壮丽篇章,让世界为之感动为之震叹。但也是在这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遭遇问题奶粉事件折射的社会诚信危机,面临瓮安事件暴露的公共管理问题,面对出口企业之困、社会就业之难带来的经济挑战……

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30年间,我们的经济体制在变革,社会结构在变化,利益格局在调整,思想观念在更新,与此同时,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对这些问题,应当怎么看?

(四)15年前,小平同志就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时候少。”

当前的不少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开放前是未曾显现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凸现出来的。对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有些问题,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收入差距扩大,是告别普遍贫穷、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烦恼”。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做大发展“蛋糕”,我们就能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有些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在一段时间内,与经济领域的改革比,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重要的是,这样的局面已出现“拐点”: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从普及农村低保,到建立廉租房制度,政府已将社会事业作为发展的着力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有些问题,是经验不丰富、设计不周密、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改革开放前无古人、世无先例,“本本”上没有答案,前进的道路上难免有失误。“摸着石头过河”,说的正是“试错逻辑”: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

还有些问题,如诚信缺失、贪污腐败,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商品交换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讲求遵守规则,排斥贪污腐败。腐败,往往是体制转轨时期的权力寻租;遏制腐败,要靠深化改革,靠政府职能转变。

总起来看,我们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许多问题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结果。发展中的问题要靠不断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

(五)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高发期。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走过了人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既会面临与其它社会转型类似的共性问题,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比较集中地凸现出来。五千年的大国古国,30年的转折变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飞速跨越的历程,必然是一个机遇不断涌现、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痼疾、时代的痛楚叠加交织的过程。

一个社会存在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适当的“冲突”常常是社会有活力的表征。真正的危机并不是有矛盾和冲突,而是缺乏有效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机制。历史经验表明,危机中往往蕴藏着契机,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旦被正视,就会成为寻找出路的压力、催生变革的动力。这种正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正确认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准确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路径。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化过程紧密相连,与当代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紧密相连。困难和挑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上升通道中必须跨越的障碍,我们有能力分享其所创造的辉煌与成就,也有勇气直面与之相伴的挑战与考验,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们应当看到,改革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又会显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深刻的社会转型中,从最初的普惠性到今天的利益诉求多元,正是30年不断推进改革的结果。在利益不断分化的今天,人们的利益增进不可能是均等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应当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调整和利益增进并重,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改革开放才能顺利推进。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渐进式”的特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目前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在攻坚阶段,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努力在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在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我们还应当看到,困惑与难题的存在,对于破解困难的呼吁、建议甚至质疑,并不是改革的拦路石,而恰恰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深层助推。只有通过坚定不移的突破与攻坚,实现新的层次上的社会满足,才能打消疑虑、破除困惑,在破解各种难题中,进一步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刻下一个国家和民族顽强向前的足印。

(六)历史的长河有时迂回曲折,有时一泻千里,这其中有历史的契机,也有人的主观努力。只要我们坚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改革,我们就会为改革的成就而自豪,从而对改革充满信心;也会清醒地认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谋划和推进改革,更好地推动历史的进程。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转变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提倡共建共享;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仅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解决改革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科学设计改革开放路径。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的同时,我们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努力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我们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人们看到,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正在通过科学发展逐步改善,正在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回望30年改革开放,我们遇到了来自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自然界的多少风险与挑战,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使我们有底气有实力斩关夺隘,一路向前。今天,困难与挑战仍在,信心与勇气依旧。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的改革开放必将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七)在历史的坐标上,改革开放是千年变局中百年变革的延续。当西方用坚船利炮粉碎“天朝大国”的尊严时,有人惊呼“三千年大变局”开始了。其后百年间,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只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承接历史的血脉,延伸着前辈的光荣与梦想。

在世界的维度上,改革开放是经济全球化中国家命运的转折。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轮经济全球化,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命运也出现了三次大转折。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展开,中国被打入谷底,成为资本殖民主义的最大受害者。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使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断裂,中国抓住时机,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世界步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科技革命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浪潮浩浩荡荡,中国乘势转身,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这是五千年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的一次大变革,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和建立新中国之后,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在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机遇稍纵即逝,未来任重道远。如果我们能以国内已有的矛盾和问题形成的倒逼机制,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如果我们能以金融危机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形成的倒逼机制,以经济发展方式之变促进社会发展之变,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在战胜困难和挑战中,迎来崭新的未来。

(八)1987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的记者述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曾这样写道——

“国际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甚至在谈论本世纪末可能发生一场特大的世界性经济动荡。尽管经济学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但这类预测仍值得重视。一旦大的动荡发生,就可能带来大的危机,也可能带来大的机会。如果赶在大动荡前长硬起飞的翅膀,就可能乘风而起;如果耽误了这已经不多的时机,就只能在各方转嫁危机的重压下更加贫弱。”

21年过去,在一场席卷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中,中国的未来给世界以信心。从30年前被称为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国家”,到今天被誉为“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回头再看,没有30年改革开放造就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没有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30年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会走得如此自信、如此坚实。

在中国文化中,30是个特殊的年轮。30年前,面对困境,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我们党带领人民以万众一心的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30年后的今天,时代需要我们继续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大的毅力和勇气,为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历史的契机又一次等待我们把握。

首页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

Baidu
map